央广网南宁5月4日消息(记者梁瑜琳)近日,记者走访广西多地,实地探访防城港、崇左等边疆民族地区通过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业态,实现从“边陲末梢”到“文旅新地标”的华丽转身。
广西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向海区位优势,陆界国境线696千米,陆地海岸线长1595千米,发展边境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的文旅业态,到边民收入的显著增加,广西各地正立足资源禀赋,借助“文旅热”趋势,积极搭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舞台,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如今,文旅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正在持续发酵,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
“旅游+”激活边海小村 绘就文旅交融实景图
五一假期,竹山村山海相连民族团结地标广场上游人如织,湛蓝的北部湾海面波光粼粼,与连绵的青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陆海交汇”的壮美画卷。

在大清国钦州界一号界碑前,游客陈女士正专注聆听讲解员讲述界碑背后的历史故事。“来这一趟,我看到了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山海相连民族团结地标广场、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等特色景观,还欣赏了京族的独弦琴,既能看海、感受边关、民族风情,又能触摸边疆历史,体验太独特了!”陈女士感慨道。
竹山村坐落在防城港东兴市东兴镇陆地边界线与大陆海岸线交汇处,拥有21公里的海岸线和4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主要居住着汉、京、壮、瑶、彝、侗6个民族,曾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竹山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守碑护边文化品牌,活化利用京族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景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竹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粹松介绍,村里盘活古街、界碑、红树林等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滨海观光、农渔体验等多元业态,并引导村民将民房改造为特色民宿,配套农家乐、国门书屋等项目,目前已带动500多人就业。
竹山村村民凌羽告诉记者,当地特色的“竹山生蚝”和“古榕海鸭蛋”成了网红产品,非常畅销。他在景区摆摊卖起了海产品,还做起了直播带货,收入大幅提升。“旅游发展后,村里面貌焕然一新,路灯装到海边,网络全覆盖,泥巴路变硬化路,游客的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去年我家装了也翻新了院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竹山村从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据统计,竹山村所在的东兴中越界河风景区游客量持续攀升,2025年1月至3月累计接待4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4%,文旅融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瀑布经济“流金淌银” 奏响边关共富协奏曲
五月初,崇左市大新县德天跨国瀑布景区草木葱茏、绿意盎然,银练般的瀑布飞流直下,与苍翠山色相映成趣。“五一”假期,德天瀑布景区迎来了旅游的小高峰,众多游人徜徉其间,享受着假期的惬意时光。

德天跨国瀑布位于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为我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崇左市立足“边”的实际,着力推动“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建设以德天跨国瀑布景区为龙头,边关风情旅游集聚区、山水休闲旅游集聚区等集聚区协同发展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并创新发展旅游产品、业态,搭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和舞台,加快构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新时代壮美图景。
2024年10月15日,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正式运营,中越两国游客可持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在合作区内实现“一日游两国”。德天村依托德天跨国瀑布景区和合作区,将自然景观、民族文化、边境风情等资源有机整合,发挥三大效应,促进边境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村有102户家庭直接从事民宿、餐饮、竹排经营等旅游相关工作,平均每户实现年增收5.8万元。

随着德天瀑布景区人气持续攀升,一股“返乡创业潮”正在当地兴起。德天村民吕大明介绍,这几年,政府部门加大投入了兴边富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项目,创业环境更好,景区客流量也更多,大家回来的意愿也更强了。
“当时,我也正是看中了瀑布旅游的红火,回乡开起了民宿。”吕大明深有感触地说,自合作区运营以来,德天跨国瀑布客流量大大提高了,也为客栈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的民宿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30万元。
目前,吕大明创办的民宿已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像这样吕大明一样返乡创业的村民在德天村共有38位,他们打造了集住宿、餐饮、特产销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提供了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烹饪等多个工种,让村民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中旅广西德天瀑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红介绍,景区还通过设立德天边境旅行社、开通多条桂西南旅游专线,带动沿线交通、餐饮、民宿等文旅配套发展,周边民宿床位数增长至近5000张,形成“旅游一业带动多业”的产业联动效应,助力群众依托旅游实现多元收入。
从守碑护边、民族文化传承到跨境旅游的创新实践,一个个生动样本正在广西边疆地区涌现,既富了边民口袋,更活了文化传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八桂大地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