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六盘山脚下的帮扶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与乡村振兴的脉搏同频共振。
在泾源县香水镇沙源村,宁夏喜悦食品有限公司帮扶车间的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分钟数百包麻辣条封装完成,畅销全国。这条生产线的背后,是一个从街头小摊到知名品牌的创业传奇,更是一个从“小作坊”到“大产业”,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2010年,孙喜成在泾源县城街头支起一口铁锅,开始手工炸制麻辣条。从凌晨揉面到走街串巷叫卖,日均百元的收入点燃了他的创业梦。他坚持手工现炸,用“童年味道”攒下口碑,却因作坊式生产的局限止步于“小打小闹”。
2021年,泾源县创新推出“企业+帮扶车间+村集体+农户”模式,为孙喜成的事业打开了新天地。
泾源县政府盘活闲置村部,建成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引入自动化流水线,助力孙喜成注册成立宁夏喜悦食品有限公司,拿下食品生产许可证,“泾诚斋”品牌崛起,从家庭作坊变身规上企业,产品覆盖21个省市,还凭出口认证打入东南亚市场,扬帆“出海”。
“今年将新增5条生产线,带动就业200人以上,还要开发健康型麻辣条,让‘泾诚斋’成国际品牌。”孙喜成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一花独放”到“满园春色”,泾源县的帮扶车间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近年来,该县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把就业帮扶车间作为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的重要载体,推动特色产业从“小作坊”向“大车间”转型。以“泾诚斋”麻辣条为代表,全县帮扶车间已拓展至箱包加工、服装加工等6大产业,吸纳社会投资1.5亿元,43个帮扶车间激活农村闲置资源,让村部、仓库等变身“创富车间”。
45岁的脱贫户赫米乃在宁夏喜悦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务工,她说:“以前去县城打工,成本高还顾不上家,现在走路10分钟到车间,每月工资2800元,能照顾老小。”像她这样的女工占泾源县帮扶车间从业人员的90%。车间实行“半径3公里”选址、弹性工作制,让“弱劳力能就业、半劳力有活干”,脱贫户占比达30%,残疾人实现稳定增收。
帮扶车间不仅是“挣钱地”,更是“成长营”。膨化技术工赫发买从普通包装工蜕变为技术骨干,月薪4500元。“公司送我们去银川培训,现在我能独立调试设备。”赫发买说,得益于企业“订单式”培训和“师带徒”机制,工人实现“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稳定就业增收。
村集体通过车间租赁、入股分红,年均增收8-15万元,彻底消除“空壳村”;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利润率提升至25%;帮扶车间从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人均年增收3.2万元,高于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数据背后是更深刻的变迁。沙源村村民马芹的账本最有说服力:“以前全家年收入2万元,现在我一人务工就挣3.5万元,年底还有村集体分红!”沙桂花凭借熟练的包装技术多次获评“岗位标兵”,她说:“在帮扶车间,我不仅挣到了钱,更找到了尊严。”
“村里的帮扶车间租金收入5万元,加上企业带动就业,村集体年收入达18万元。”沙源村村主任刘家广指着墙上的财务公示栏,底气十足地说。如今,村集体有了“钱袋子”,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到“共赢”,泾源县的帮扶车间不仅破解了山区产业振兴难题,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新路径。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中,正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让六盘山区的致富梦逐步照进现实。(宁夏日 报记者 马照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