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傈僳族民歌吗?(央广网发 来源:元谋县融媒体中心)
央广网楚雄2月26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在金沙江畔的层峦叠嶂中,云南楚雄元谋县姜驿乡阿拉益村犹如一颗遗世明珠。这个傈僳族古寨不仅坐拥壮丽的自然画卷,更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基因——2024年,村中走出的民歌手杞连珍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传承人的身份为傈僳族民歌镌刻下新的时代注脚。
1966年出生的杞连珍,自七岁便开启了她与傈僳族民歌的生命对话,从小奶奶就教她唱傈僳族的童谣儿歌《挖猪槽》《老爹挖马蜂桶》《哄娃娃调》等,在成长过程中又教唱了一些《母羊下陡坡》《鸽子旺处飞》《响蔑调》《沃兰哩沃》《放羊调》,到后来杞连珍的母亲又教唱了《哭嫁调》《改切铺》沃兰哩《跳神调》《叫魂调》等传统的傈僳族酒歌、情歌,还教会了杞连珍如何紧跟时事即兴编唱,这些歌曲不仅承载了傈僳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使傈僳民歌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传承。

傈僳族民歌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无论是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歌曲,还是婚丧嫁娶时的仪式歌曲,都充满了浓郁的风情与鲜明的特色。杞连珍说:“我们傈僳民歌,你去山上捡柴要唱捡柴的歌,割草就是割草的歌,挑水就是挑水的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民歌文化,正是傈僳族民歌得以世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这位乡村教歌员已培育出三代传承者,组建起生机勃勃的文艺队伍。从《响蔑调》的悠扬婉转,到《叫魂调》的原始张力,三十余名弟子正将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承实践。

如今,当游客穿行在阿拉益村的石板路上,不仅能听见回荡山谷的天籁之音,更能触摸到一个民族用歌声书写的生存智慧。杞连珍的故事,恰似金沙江的浪花,携着傈僳族的文化基因,在时代长河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