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戴思敏 刘雪芬
近年来,娄星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通过优化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有效提升了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真正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为基层群众的健康生活筑牢了坚实保障。
县城迎来“名医专家”
在娄星区人民医院,每位患者都能享受到更专业的医疗服务。该院与省级医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名医健娄”行动,成功与26名知名专家结对,建成5项学科合作和专科联盟。这些专家不仅定期到娄星区人民医院坐诊、开展手术,还借助远程医疗平台为基层患者提供诊疗建议。这种“下沉”模式,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医疗水平。
娄星区积极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共体总医院已挂牌成立。娄星区人民医院与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胸痛与卒中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完善了双向转诊流程。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转诊到区人民医院的患者达1098人次,转诊及时、顺畅,患者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救治。
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娄星区还积极落实分级诊疗政策,构建起以娄星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分级诊疗体系,并持续推进“健康快车”下基层活动,通过流动医疗车将优质医疗资源直接送到乡村和社区。
“以前,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医院做体检。现在,‘健康快车’来了,医生不仅给我们做详细的检查,还教给我们很多健康知识。”双江乡坪底村村民蔡日升深刻感受到了“城乡医疗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家门口有“健康卫士”
“有个感冒发烧,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解决,省时又省力。”长青街道小花社区居民陈凤吾开心地说。小花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娄星区基层服务网底建设的一个小窗口。
娄星区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街道社区不仅建立了设施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设立功能齐全的卫康室,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引入全科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等一体化服务。这极大地缩短了居民的就医半径,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降低了居民的医疗成本。
在蛇形山镇新来村,大学生村医康全成了村民的“贴心人”。为尽快熟悉村民的健康状况,康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详细记录每个人的病史和健康需求,为村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娄星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在每个街道的社区建立卫康室,明确由全科医生团队负责;加大对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和提质改造力度;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吸引和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乡村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等。
指尖拥有“医疗助手”
在娄星区人民医院新址,自助挂号缴费已成为患者便捷就医的新方式。患者只需通过手机轻松预约挂号,抵达医院后,就能迅速在自助机上取号,享受顺畅的就诊体验。该院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从挂号、就诊到结算的全流程自动化,大幅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同时显著提升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信息化支持下的家庭医生服务,为签约居民建立全面的健康档案,提供慢性病管理等一站式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覆盖率,让居民的健康得到更坚实的保障。
通过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娄星区实现了医疗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截至目前,该区已管理高血压患者51547人、糖尿病患者20417人,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50510人,家庭医生签约523529人,覆盖率达78.17%。区疾控中心监测预警、乐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信息化系统已建成运行。
娄星区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基石,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保障,以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全力打造更高质量、更具活力、更为公平的城乡一体化“健康网”。